close

P1020045.JPG
翻拍電影看版

在看到《賽德克‧巴萊》的預告片時,就驚嘆台灣也可以拍出這樣水準的片子,當下就決定一定要去看。儘管在上映前新聞媒體不斷的報道《賽德克‧巴萊》有多血腥,但仍然對此片有憧憬。

《賽德克‧巴萊》的故事是以1930年代日本統治台灣時,欲對台灣林產富饒展開一連串的開採,進而欺壓、教化與順服原住民的一連串事件做為開端,並以莫那魯道的霧社出草事件為核心,將台灣歷史上原住民抗日的重大事件完整呈現。(以下有雷)

先說這部片本身。無論是台灣的風景、山林,到霧社村、部落或是小到演員的服裝、道具及紋面,在在都可以看到整個劇組的用心,而動員的人力也是前所未有。搭上背景音樂,時而歡樂、時而激昂,又時而悲壯與矛盾,在歌詞中不斷的看到賽德克族人的心聲及願望。

森林中的戰爭場面,更可以看到導演的用心,將原住民利用對山林熟悉的優勢驍勇善戰的樣子拍的非常好;更利用雙語的對白來展現日本人與賽德克人在觀念上的差異與不同。雖然影片仍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,但很佩服魏導可以完成此片。

P1020046.JPG
劇院旁的簡介及模型

我覺得《賽德克‧巴萊》的故事是一連串矛盾與現實的衝突所造成悲劇。當看完《賽德克‧巴萊》上下集後,心裡有好多好多的感想與感覺,但都難以用言語或文字來形容。在我看來戰爭是殘酷的,犧牲的往往都是最無辜的人,當我看到祖母與媽媽們為了成全男人們的夢想、為了僅存的糧食、為了不成為負擔而自縊時;當看到幫著忍受著毒炸彈痛苦自縊的朋友,卻不願放手時;當看到帶著充滿矛盾的心殺死自己的孩子再自殺時,心裡有說不出的悲痛,總忍不住問,這樣的戰爭到底是為了什麼?或許走上彩虹橋的路真的要如此艱辛。

而身份的認同在現今的台灣,仍存在著這樣的矛盾,我們總是自誇自己是最有包容性的民族,但背後其實卻是找不到自我最終的歸宿。正如同花岡一郎與二郎,夾在族人與日本警察的雙重身份,讓他們不得不選擇自縊,或許死後靈魂就自由了,就不用再處於矛盾與痛苦中。個人覺得在此片中這個角色是最能表達台灣人的矛盾心情。

對於莫那,我一直有很深的感覺,覺得他是可深不可測的獵人。當他靜默時,兇炯的目光常常讓人猜不透他的心思;深藏的感情,讓人覺得他很冷酷又嗜殺。但忍辱生存的他,卻憂心賽德克族漸消失的傳統,決定以一場必輸的戰役去表達他們野蠻的驕傲。犧牲近乎整個賽德克族所換來的戰役,無法證明這到底是對是錯?只能相信在彩虹橋上的他們,已成為好朋友,已得到祖靈的認同。

而我覺得魏導正如同莫那一樣,為拍此片不辭千辛萬苦、忍受眾多不看好的批評。但當《賽德克‧巴萊》完成時,不就是莫那精神的實現,當夢想成真時,我們就會一起走過彩虹橋。

魏導的忠實呈現與還原歷史,且未對日本人或是賽德克人的行為加以注釋,讓觀賞此片的同時,可以很認真的去思考很多事情,很嚴肅的去看待事件的始末。魏導說一個信仰太陽的民族,與一個信仰彩虹的民族,彼此為了他們的信仰而戰,卻忘了他們彼此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。亦或許如同賽德克人說的殺了你,我們就是朋友了。

《賽德克‧巴萊》真的很值得大家進戲院去觀賞、去思考、去了解並去感動,那個充滿矛盾年代下的信仰精神。

 

 

《後記》
看完電影後,回到市區吃CASA de PASTA,口感還不錯,只是服務生忘記幫我們倒水了,哈!

P1020126.JPG
CASA de PASTA 白酒蛤蜊麵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yug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