贖罪.jpg

 《告白》這部電影,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吧!無論是題材、故事陳述的方式及內容在在都震撼人心。也因此讓我對作者湊佳苗的作品產生了興趣。我不太清楚《贖罪》這部作品是在 《告白》前還是後出版的?故不去評斷兩部作品的優劣,僅單就這部作品說說自己的心得。

《贖罪》是以一件十歲女童被害的案件作為背景,和女童要好的四個玩伴正好是命案的目擊者,卻因為女童母親失去愛女沉痛的控訴,改變了四個女孩的人生。這部作品看到前1/3時,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如《告白》般的湊佳苗風格,藉著四位女孩各自解讀好友母親的控訴,也讓性格不同的她們,在面對好友命案前後所做的事情,深深地影響著她們未來的人生。而好友母親的責難像是詛咒般,在十五年後將命案又連結在一起。

不可否認湊佳苗對人性「私」的那一面有很深的著墨,在每個自我的陳述中,發現每個人似乎只在乎自己會不會怎麼樣?卻從未想過對方的心情,當需求不被滿足時,行為上的偏差也就出現了。這些偏差有可能是自我封閉、自我毀滅或是自我激勵,但無論是那一種,全都源自於自私的心。再回想到故事裡的人物,也突然覺得「人」好冷默,當你以為該是要生氣、該是要憤怒、該是要安撫時,人們卻只專注於他們所想的、所要的、所希望的事上面,或許這就像湊佳苗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城鄉的差距。

而故事中,有兩個讓我很不解的人物,一個是兇手,另一個是晶子的哥哥幸司,他們的行為讓我一直想到三天兩頭就可以看到的社會新聞,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,我總是很心痛也很想問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?為什麼要這樣對幼小的孩子?這些人真的該判死刑。

看完第二本湊佳苗的書,還是深感孩子小時候若不能得到親情上的滿足,性格真的易造成偏差,而大人們對孩子的態度,那怕一句謊言、一句無心之語或一個無意識的動作,都足以深深地影響孩子的一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yug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